2018-7-17 06:27:45
来源:文汇报 作者:沈湫莎 选稿:田雨霖
原标题:博物与历史,在这一刻交相辉映
特展展出的白鳍豚完整骨骼标本。
踏着由黑白相间的马赛克铺成的地板,穿梭在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中,看着深色木制玻璃箱内的大熊猫标本……一切都是那么相得益彰。这一刻,人虽然处在车水马龙的南京路,但思绪早已穿越到了百年前,上海诞生博物馆的时候。
今天至10月21日,由上海科技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推出的“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特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免费展出。
这是沪上三大博物馆首次联袂推出特展,百余件原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旧藏的自然史和人类学、考古学、艺术类藏品以及古代艺术品,将带你探寻中国博物馆的早期发展,挖掘上海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国早期博物馆收藏盛况令人赞叹
21世纪的我们,看到19世纪的收藏品时,仍不禁赞叹:这里有世界最早的白鳍豚完整的骨骼标本和一副下颚标本,中国最早的兽类标本——采集于1871年的金钱豹标本,世界现存最早的海南长臂猿充填标本,中国收藏最早的大熊猫标本,珍贵的普陀山考察研究手稿,写于植物叶片上的经文贝叶经……
本次展览精心选取了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曾经收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兽类标本 83件、人类学标本7类、文献图书资料17本进行展示,并选取了文物旧藏以及与其类似的古代艺术品共计44件。这些珍贵的藏品印证了上海拥有中国最早的博物馆的史实,观众可以一览当时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的收藏研究概况。
在展示手段和布展理念上,当时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也丝毫不逊色于同期成立的北美自然史博物馆。把标本置身于其生活环境的生态景箱展示方式,引领了世界博物馆的布展潮流,即使放在现在看来也仍然优雅有趣。这不,在今天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里,也有不少标本仍是以生态景箱的方式展出。
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极力推荐观众看一看复原的大熊猫、羚羊、西藏棕熊、岩羊和獐这五个生态景箱。“所有的动物都是当年的景箱所用的动物标本,我们原汁原味地把它们复原出来了。”他说。就以大熊猫生态景箱来说,茂盛翠竹边是一只踱步的大熊猫,抬头一节树枝上,正酣卧着一只小熊猫,无论从颜色还是构图,都令人目不转睛。
三馆携手,擦亮上海博物馆的文化名片
三年前,上海三大博物馆馆长的一次碰头,促成了今天的展览。他们发现,三馆都与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有着密切的关系。原来,1952年亚洲文会关闭后,其收藏品移交上海市文化局,其中自然类藏品绝大部分被上海自然博物馆收藏,历史文物类部分藏品为上海博物馆收藏,而如今上海历史博物馆大楼,恰是上海博物馆旧址。
沧海桑田,许多在馆库中沉睡良久的文物早已辨不清来自哪里,当得知要举办“上海博物溯源”展时,三馆工作人员纷纷从文献资料中寻找线索。上海科技馆的黄骥团队找到了当年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制作的生态景箱的照片,比对着还原了百余年前的生态景箱;上海博物馆团队从亚洲文会出版物中确认了东晋咸和元年的黄淳墓志、商周时期的青铜兽面纹鼎等五件文物,其中有一件是一把青铜剑,因为剑尖上缺了一小块,和照片匹配成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则主要提供文献资料。
“三馆合作,不仅把原来分散的馆藏又聚集起来,更是集合各自力量擦亮上海文化品牌。”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说。此次三馆跨界合作,不仅捧出了“上海博物溯源”特展,还建立了一套长效合作机制。今天起,他们将在“都会里的博物精神”主题下,探讨中国博物馆的历史、收藏、博物精神与城市文化等话题,未来或许将有更多的合作由此展开。
追根溯源,唤醒城市的博物精神
博物学与历史密不可分,这不仅表现在博物学的英文叫作Natural History,是一门与大自然打交道的学问,更在于收集、鉴别、描述、命名、分类的研究方法能够构成城市的历史记忆。
比如,在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的馆藏中有一头狗獾标本,尽管近年来上海市内几乎看不到狗獾了,但历史仍然告诉我们这里曾有过这种动物。正是这种记忆,促成了许多人不断恢复狗獾栖息地,如今在上海奉贤,狗獾又回来了。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胡江说,19世纪的上海,最能代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历史传承与创新突破,孕育了上海独特的气质,它既不囿于传统,又颇具现代感。这种特质在亚洲文会上海自然博物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座博物馆藏品种类丰富,几乎涵盖了现代自然博物馆收藏的全部类别,这些展品不仅让当时的人们打开眼界,也是当今人们的精神给养。
当越来越多的藏品走出馆库,博物馆参观人数一年多过一年,上海的博物精神正在复苏。杨志刚说:“上海拥有中国第一座博物馆,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唤起一种历史的记忆,让人们穿越到博物馆出生时的情境,去品一品、看一看。”